税收就是个价格杠杆,加税会传导到商品价格中,并最终由消费者支付。具体到烟草来说,我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烟草生产和消费国,全国烟民超过3亿,适当增加烟草税,提高香烟价格,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香烟的消费。所以,用价格手段来调节烟草消费,也是我国整个控烟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,有研究显示,每包烟加税1元,可以救340万人。
但也有不少公众认为,提高烟草税,香烟是涨价了,可对那些“不差钱”的烟民来说,根本就起不到什么作用。诚然如此,但从经济学规律上讲,对于价格的敏感程度,总是因不同群体的不同收入水平而异;收入高的群体,对于价格的小幅变动,敏感程度很低,但中低收入者对价格的变动则很敏感。所以要减少烟草的消费,通过税收来调整最终零售价格,是很重要的一环。
当然,税收杠杆、价格手段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。至少,在目前来看,我国的控烟形势整体不容乐观,在提高烟草价格之外,需要做的文章还有很多。具体来说,一是加大香烟包装的警示力度,在国外,不少的香烟包装上,都印有令人感到恶心乃至恐怖的图案,比如常年被烟草熏染、破坏的肺部照片等,这样的包装本身就会对购烟、吸烟者产生震慑,客观上会有助于烟民减少吸烟。而我们的大部分香烟包装上只有小小的一行字“吸烟有害健康”,警示力度明显不足。
目前,我国在控烟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,各地基本都出台了自己的控烟法规,但还没有一部全国性禁烟控烟法律。应该说,鉴于烟草对人体健康的危害,有必要把禁烟立法提上日程。在各地的控烟法规中,禁烟范围、力度,禁烟控烟执法权、监督权如何设定,都是杂乱不一的,各地的控烟工作处于一种缺乏标准和权威性的境况,这使全国性的控烟立法显得更有必要。好在,国家有关控烟条例正在送审阶段。
吸烟有害健康,污染环境,也威胁着那些被动吸二手烟的人。对于一个有公共意识的公民来讲,不在公共场所吸烟,应该成为一个起码要求。控烟需要烟民的配合,也需要不吸烟者的积极参与,主动劝导、监督周围的家人、朋友少吸烟、不在公共场所吸烟。这种来自公众的力量,应该和立法、城市管理以及烟草加税一道,肩负起禁烟控烟的重任